闽清县金沙镇的金沙街,坐落着一座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九年的殿宇——金沙堂。殿宇依势下落,重檐歇山,雕梁画栋,雄伟壮观。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永福人张圣君,在金沙广峰村一户姓严的家中当佣工,后到江西闾山问道学法。他一生急公好义、扶贫济困、保境安民,做了许多善事。因此,人们在他坐化金沙九龙潭后肉身塑像,奉祀于金沙堂。
春秋更迭,暑往冬来,数百年来,百姓通过各种的祭祀活动缅怀故人的功德,由此也渐渐地形成了对张圣君永固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向省内外四处传播,明清时期还随着移民的脚步进入台湾,传向了东南亚等地的华人社区以及辐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金沙堂张圣君信仰分为祀典、祈愿还愿、请香分灵、游田了四种类型。其中“请香分灵”和“游田了”最具浓厚的地方特色。请香分灵也叫请香割火,它有一个繁复的过程。一般请香分灵多选择在农历的七月二十三张公寿诞前后,或是在春节前后。请灵者首先要事先贴出告示,让信众戒斋一至二日,请道士或僮乩准备好供品,神牌、写好疏文,修整祭祀法器。
请香的队伍中包括道士、鼓乐手、信众等,面食、茶酒、香炮、蜡烛、纸钱、令箭、香炉或神像、神牌、高照、马伞、龛轿、疏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请香的具体步骤分为发奏、做供、结界、请神、安位。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信士会用容器装着山泉放在供桌上,以祈其变成“圣水”带回家供人畜饮用或喷洒在田头地间祈求农作物的良好生长。结界时,来请香的信士都要焚香烧纸;请神时全体参与者跪叩鸣谢神灵;安位时,则是把神灵安置庙宇。请香的队伍应在本地域内巡游一周。临近请香前,请香者要再次洁净所有法器,神龛、香炉、神牌等,全体信士必须虔诚叩拜恳求神灵同返。在获得神准后,在大香炉前,由道士行法、念咒、吹龙角、占卜。求得圣杯后,道士从大香炉中赤手取出烧得通红的香火放入带来的香炉中。此时,鼓乐起奏,鞭炮齐鸣,全体请香者绕供桌跑上三圈后走出殿宇,带着香炉回程并安在庙宇中。
请香分灵是金沙堂的一项信仰民俗。在金沙十个境社开展的一年一度的“游田了”民俗活动又是百姓祈求张圣君对农事助佑的另一形式,它充分体现了张圣君被民众尊为农业保护神的实质。“游田了”选择在每年夏至日前或后三天,各境社根据插秧完成情况,自定一日到金沙堂请本境神像出巡。参与者当日必须斋戒,素食洁衣,随带锣鼓等乐器和香烛鞭炮,请道士做法场法事;奏疏陈词,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境平安。
“游田了”分作六个程序来进行:
第一是“发奏”。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发帖。应在前一天晚上在本村祠堂请神,有道士宣读疏文。
第二是“恭请”。即在当日上午组织乐队,随带龛轿等祭器到金沙堂恭请圣君出巡察看本境的农舍田野,并请张公法主召来天兵天将站岗放哨,沿途护驾。
第三是“游神”。即将神像抬出宫殿,巡游的信众举着书有“田园大熟”、“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消灾祛祸”等内容的旌幡旗帜,在今天旌幡还增加了诸如“护林防火”、 “人人有责”、“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宣传口号。队伍多沿交通主干道一路巡游至本村后继续在村内要道巡游。此时本村的村民均会在自家门前或路口摆放供桌,焚香跪拜,燃烧纸钱放鞭炮,以示虔诚恭候张公到自己的住房、田间察看,给予庇护。这时,活动的组织者也叫福首,给每一位游神的参与者及迎神户发放光饼,以此表明张公对民众的抚慰。
第四是供奉。即游行队伍到达时,等候在本村祠堂的信众持香或列队或跪地恭迎神像。与此同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烛光跳跃,香烟缭绕,全境的百姓对张公竞相膜拜。
第五是结界。结界是在当晚进行的,即有法事和酬神演戏两个部分,名曰演戏给神看,其实是村民自娱自乐。村民们边看戏边在给张公神像前焚香祈愿,祈求神灵保佑全境平安、五谷丰登、婚姻子嗣、祛病消灾等等。在今天,从娱乐形式、祝愿企盼等增加了许多与时俱进的内容。演戏结束后,由道士念诵咒语,并向后翻筋斗,同时掷出三副“加杯”,待三副“加杯”均为一阴一阳时,表示张圣君已做出保佑大家之承诺。
第六是安位。就是在第二天上午,组织人员护送张公神像回到祖殿复位。
人们在夏至前后进行“游田了”,是庆祝农事大忙暂告段落。这种形式即寓意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人们通过对农业神张圣君的信仰,以巡游的形式,寄望于张圣君的保佑从而获得更大的收成。
“游田了”的民俗活动在金沙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它之所以经久不衰,是由于民众百姓对张圣君的虔诚之心始终如一,另外它还警示农民不可错过农时节令,同时也让农民在农忙之后得到娱乐休整。“游田了”活动可以说是张圣君信仰直接影响下的独具闽清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习俗,更是把张圣君农业神职守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