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进一步弘扬光大张圣君精神
作者:曾永祥    发布于:2013-08-09 12:41:38    文字:【】【】【
       张圣君,又称张真君,南宋绍兴九年(1139)生于永福(今永泰)。相传,张圣君早年当过佣工,后得白云山仙人指点,往江西闾山学法。在山上,他苦练武功和修学道家经典以及青草药典等等。法力无比,神通广大,并以此降魔伏妖,为民消灾祛祸,做了许多好事,深得百姓民众拥戴。淳熙癸卯年(1183),张圣君在闽清金沙演溪九龙潭坐化,当地人民遂将其以肉身塑像,供奉于“金沙堂”内。
      张圣君是我省民间在宋代的造神运动中创造的神明之一。数百年来,人们对张圣君的崇拜和信仰总在不断增强,并且传播辐射到全省的四面八方。究其缘由,就是人们对张圣君    一生急公好义、除暴安良、扶贫济困的举动给予充分肯定,这实际也恰恰是人们对张圣君信仰的精神实质。而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也同样值得提倡和弘扬。特别是在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纵观我省各地对于张圣君信仰,从区域分野和地方特色讲,有着明显的侧重。在闽南地区,张圣君被视为斩除妖魔鬼怪之神,在莆田张圣君能祈祷雨,在闽清,张圣君由于为民开山修渠、引水灌溉、解除旱情的行为以及他所倡施的仙法种茄、仙法除草等等传说均与农业有关,因此,人们赋予他为“农业保护神”。由此,在金沙堂十境社(旧时金沙所辖十个村境)还衍派出了颇具特色的“游田了”民俗活动。
      “游田了”民俗活动,即在每年夏至日的前或后三天时间里,各境是在完成了插秧农事后,选择其中一天,到金沙堂内请香。所谓请香,就是请张圣君神像出游到境社所在的田间地头,农庄宅社。他们相信,凡得到张圣君巡视的区域,必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祥和平安。这种名曰请神巡查的形式,其实是要提醒农民应不误农时,并趁着播种插秧农事的结束,大家相聚在一起,一方面进行休整,体力得到恢复,一方面与人神同乐,精神也得到了安抚愉悦。这在娱乐活动相对贫乏的古代,不乏是一种很好的调节。而在今天,人们举行“游田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增加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内容。因此,“游田了”活动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
      张圣君信仰自宋代发端于金沙堂后,不仅在福建省内传播祭祀,而且随着迁徙移民的脚步也传播到了台湾省和东南亚等地。有资料表明,早在明末清初张圣君信仰就传到了台湾。近年来,来自台湾台北、台南、台中、高雄等地的张圣君信众达6000多人,他们来到金沙堂祖殿焚香拜谒,有的还来过多次,并乐捐善款修缮殿宇。这种以民间信仰为媒介,加强两岸交流,增进了情意,对祖国的和平统一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再则若从宗教文化层面看,闽台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有源可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始建于宋代的“金沙堂”,经历了800多年的历史,它依地势而建的殿宇,重檐歇山,抬梁穿斗,很是气派。尤其是大殿的屋面原来是以铁铸瓦片覆盖,极具特色。它是我县不可多得的古建筑之一,有着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因此,被闽清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堂建筑是我县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张圣君信仰和民俗活动又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处文物两种文化遗产并蓄,它不仅承载着厚积的历史,还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分尊重历史,崇尚文化、弘扬文化的时代,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充分利用的文章。通过对祭祀张圣君的建筑、文物、遗迹、传说、故事等等资源的整合,开辟张圣君信仰旅游,通过旅游促进金沙及至闽清的经济发展。
脚注信息
Copyright(C)2006-2013 中国张圣真君祖殿网(福建闽清金沙张圣真君祖殿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