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底蕴丰厚的张圣君信仰文化
初春时节,我随福州市作家协会采风团拜谒了闻名遐迩的张圣真君祖殿。
张圣真君祖殿,又名金沙堂,位于闽清县金沙镇金沙街中段,为闽清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奉祀的是闽台人民共同信仰的农业保护神张圣君。
据史载,张圣君,南宋绍兴九年(1139)出生在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18岁,张圣君在金沙严家佣工,后上闾山学法,三年后学成归里。此后,他游走于永泰、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据史志记载,绍兴丁丑年,张圣君“到尤溪,募化缘金造桥亭”;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张圣君立刻行法文求雨,顿时大雨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张圣君寻找草药救病民……他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教因果道理,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淳熙十年(1183),张圣君云游到闽清金沙镇,修成正果,坐在九龙潭的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岁。至今,九龙潭畔还留有张圣君的脚印。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都不会将他忘记!
张圣真君祖殿建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原先只是个小庙。张圣君羽化升天后,老百姓就以其身躯塑像,放入小庙奉祀纪念,从此小庙就改称为张圣真君祖殿,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现存正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修,清康熙间重修,民国六年(1917)又覆以铁瓦重修。张圣君祖殿为重檐歇山顶,飞檐斗拱,主祀张圣君,兼祀萧法明、连宗羌二君。主殿内,张圣君塑像居中,两旁为萧法明、连宗羌像。塑像两边是黑底金字的对联:“威镇金沙驱厉疫,恩敷宇宙护苍黎”,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张圣君的敬仰。近年来,这里还新建了门楼、戏台及圣母厅、伽蓝厅、龙王庙、土地庙、观音楼、文昌阁等,使圣君祖殿的规模更大。值得一提的是,张圣君祖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雕刻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的石狮一对,石狮造型古朴,线条明快简洁,十分难得。明洪武、崇祯年间的碑刻各一方,还有挖掘于清嘉庆八年(1803)的九龙泉,民国六年的铁瓦……这些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张圣真君祖殿走过的历程,让人回味、引入遐思……
张圣君的神奇故事在闽清民间流传甚广,如点石化猪、坑伏五鬼等,家喻户晓。这里还保留有许多人文景观,如坐化石、张圣君当佣工时的遗址、张圣君亲手栽的二合一树等,都值得一看。
随着历史的变迁,张圣君信仰文化流传也越来越广,闽北、闽中、闽南等地,都能见到张圣君信仰文化的痕迹。清代,大量闽人迁移台湾,他们也带去了张圣君信仰文化。如今,台湾的祭祀张圣君的宮庙众多,如台北的灵天宫、台中的圣德宫、高雄的圣天宮、屏东玉圣坛等。台湾同胞常组织团队,到张圣真君祖殿“同沐圣君恩,共叙手足情”,张圣君信仰文化,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纽带。在海外华人华侨中,有众多的信众。据金沙堂负责人介绍,自1984年张圣真君祖殿修复以来,来这里拜祖请香的宮庙达二百多个,其中有来自美国和印度的信众,可见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影响之大。
最值得金沙人津津乐道的是金沙堂的“游田了”。与别处不同的是,金沙堂的“游田了”的神衹,不是土地公,而是张圣君。这可能与张圣君本身就是农家子弟有关,他从小放过牛、卖过锄柄,被人视为“农业保护神”。在科学落后的古代,人们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张圣君身上,是毫不奇怪的。虽然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但“游田了”仍保持了其独特的风格,每年插秧时节,当地百姓就会进行这一反映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民俗祭祀仪式。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到“游田了”的盛况,但从照片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热闹的场面:乡民们抬着张圣君的塑像,举着彩旗,敲锣打鼓,满脸的喜悦,游神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过街巷,走进田间地头,祈望丰收……使张圣真君祖殿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厚重!
张圣真君祖殿,又名金沙堂,位于闽清县金沙镇金沙街中段,为闽清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奉祀的是闽台人民共同信仰的农业保护神张圣君。
据史载,张圣君,南宋绍兴九年(1139)出生在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18岁,张圣君在金沙严家佣工,后上闾山学法,三年后学成归里。此后,他游走于永泰、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据史志记载,绍兴丁丑年,张圣君“到尤溪,募化缘金造桥亭”;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张圣君立刻行法文求雨,顿时大雨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张圣君寻找草药救病民……他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教因果道理,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淳熙十年(1183),张圣君云游到闽清金沙镇,修成正果,坐在九龙潭的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岁。至今,九龙潭畔还留有张圣君的脚印。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都不会将他忘记!
张圣真君祖殿建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原先只是个小庙。张圣君羽化升天后,老百姓就以其身躯塑像,放入小庙奉祀纪念,从此小庙就改称为张圣真君祖殿,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现存正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修,清康熙间重修,民国六年(1917)又覆以铁瓦重修。张圣君祖殿为重檐歇山顶,飞檐斗拱,主祀张圣君,兼祀萧法明、连宗羌二君。主殿内,张圣君塑像居中,两旁为萧法明、连宗羌像。塑像两边是黑底金字的对联:“威镇金沙驱厉疫,恩敷宇宙护苍黎”,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张圣君的敬仰。近年来,这里还新建了门楼、戏台及圣母厅、伽蓝厅、龙王庙、土地庙、观音楼、文昌阁等,使圣君祖殿的规模更大。值得一提的是,张圣君祖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雕刻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的石狮一对,石狮造型古朴,线条明快简洁,十分难得。明洪武、崇祯年间的碑刻各一方,还有挖掘于清嘉庆八年(1803)的九龙泉,民国六年的铁瓦……这些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张圣真君祖殿走过的历程,让人回味、引入遐思……
张圣君的神奇故事在闽清民间流传甚广,如点石化猪、坑伏五鬼等,家喻户晓。这里还保留有许多人文景观,如坐化石、张圣君当佣工时的遗址、张圣君亲手栽的二合一树等,都值得一看。
随着历史的变迁,张圣君信仰文化流传也越来越广,闽北、闽中、闽南等地,都能见到张圣君信仰文化的痕迹。清代,大量闽人迁移台湾,他们也带去了张圣君信仰文化。如今,台湾的祭祀张圣君的宮庙众多,如台北的灵天宫、台中的圣德宫、高雄的圣天宮、屏东玉圣坛等。台湾同胞常组织团队,到张圣真君祖殿“同沐圣君恩,共叙手足情”,张圣君信仰文化,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纽带。在海外华人华侨中,有众多的信众。据金沙堂负责人介绍,自1984年张圣真君祖殿修复以来,来这里拜祖请香的宮庙达二百多个,其中有来自美国和印度的信众,可见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影响之大。
最值得金沙人津津乐道的是金沙堂的“游田了”。与别处不同的是,金沙堂的“游田了”的神衹,不是土地公,而是张圣君。这可能与张圣君本身就是农家子弟有关,他从小放过牛、卖过锄柄,被人视为“农业保护神”。在科学落后的古代,人们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张圣君身上,是毫不奇怪的。虽然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但“游田了”仍保持了其独特的风格,每年插秧时节,当地百姓就会进行这一反映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民俗祭祀仪式。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到“游田了”的盛况,但从照片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热闹的场面:乡民们抬着张圣君的塑像,举着彩旗,敲锣打鼓,满脸的喜悦,游神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过街巷,走进田间地头,祈望丰收……使张圣真君祖殿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