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淘沙见金识祖殿
作者:黄昭新    发布于:2013-08-16 14:11:10    文字:【】【】【
      位于福建省闽清县金沙街中段北侧,屹立一座始建自宋绍兴年间,至今历八百多载岁月沧桑的古老殿宇。这便是闽台各地有着众多信仰者、建有众多祀殿的民间祀神——监雷法主张圣君祖殿。
      张圣君祖殿:于1992年经闽清县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
每一事物,证实它存在及其价值、地位,不仅是事物本身的实际存在,同时还得有赖于事物本身之外的多方面的、客观的证明。
金沙,有张圣君肉身塑像入祀的祖殿,有张圣君得道坐化石(又名仙人石),之外,还有其佣工于广峰严家和石壁犁圳、化猪赶石,茅叶接水下流上等众多的遗迹,还有红鳅鱼、倒挂竹、午时种茄等神奇的传说。这些遗迹、传说,有历史上涵盖全省的《福州通志》和《闽清县志》及《永泰县志》所载入的资料和各地民间流传的资料为之佐证。
      (一)被历代志书载入、被历代官方名人采信
      在民间神仙信仰中,有一项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便是请香。每位神仙的祀殿,其管理者在一定的时间,必须组织人员到这位神仙祖殿去请香,经过请香,才能转香、分灵,神灵才能到各分殿去显圣。这说明,只有作为祖殿,才是神灵真正归宿与长在之处。这也就是祖殿与一般祀殿的区别,显示祖殿神圣、尊严之处。那么,祖殿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祀殿,也就是分殿,只要信仰者需要,就可以起建。而祖殿,则是与神仙行踪有直接影响的前提下必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主观的封号。我们从马书田先生所作的《超凡世界——中国寺庙200神》一书,可以读到很多神仙祖殿的由来的。这里,信手拈来举些例子吧。如真武大帝,入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白日飞升,于是武当山金殿便是真武大帝的发祥地。西安八仙官,宮前立有石碑,碑文是“吕纯阳遇汉钟离成道处”,成道处便成了八仙的祖宫:道教正一派的茅山三君,本陕西人,在江苏句曲山羽化成仙,因此这里三茅真君庙便是茅山真君的祖殿;我们福建莆田湄洲湾的妈祖庙,有一石很显眼,上面刻着“妈祖升天处”,也说明此处所以称祖庙的原因。从上述例子可知,凡人经过修炼,功行满时,“羽化”或“坐化”成仙,成仙后的最初归宿之处,便是祖殿。
      张圣君祖殿的形成,与上述例证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辨认祖殿何在,神仙坐化何处,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成语有谓“仙踪难觅”,“神出鬼没”。的确,神仙踪迹飘忽,且时久日旷,有各种各样传说,但是历史上地方志记载的,套用一句电影电视的术语,应该说志书记载下的文字便是神仙行踪的“定格”,志书通过固定的文字固定了神仙踪迹,流传给我们后人了。
      “志以存史”,志书便是着重记载历史与现状资料的,且志书“述人事善恶,不偏不倚”,以全、真取信于天下后人。从志书这些性质、特点来看,可知官修志书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关于金沙堂是否系张圣君祖殿,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上全省性的地方志,如《福建通志》、《八闽通志》、《闽书》等查出相关资料,在《闽清县志》以及《永泰县志》则可查出基本完整的资料。这些志书所载资料,为历代官方名人所采信。
      据1988年《闽清县志》再版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其基本保持着清乾隆的原貌,只可惜再版时取简舍详,被删去了当时认为“迷信”的许多具体内容,但尽管这样,仍然是基本完整地保留下张圣君、金沙堂有关资料的。全书中《山川志》、《名胜志》、《方外传》前后计10多处,数千字记述了张圣君生前死后事。今天,关注的就是祖殿所在这个问题,那么,首先就请看看其关键性的问题——坐化一事的有关记载
      《闽清县志·山川志》(第42页)载:坐化在十四都金沙龙潭(即九龙潭)。在行政区域上的隶属关系的同时,还在第49页记载了九龙潭的具体地理位置:金沙溪在十四都,亦名演溪……鹤林、大乾墩,水汇金沙龙潭。
      这个记载,在金沙乡的地图上,在现实地理关系上,都可以得到证实。站在金沙祖殿上,南面远处便是鹤林村,近处便是今属鹤墩村的大乾墩。自鹤林流经大乾墩的河流,注入金沙溪的交汇处,便是龙潭的大桥,便是《闽清县志·山川志》(第69页)所载“九龙桥在十四都大乾墩之九龙桥(今又名金沙桥)”。从这些桥、村名称可证,龙潭即九龙潭。祖殿在九龙潭北岸,两者相距仅隔一街道。
      《闽清县志·方外传》(第449页),较完整地记载了张圣君的祖籍、生平,继而载道:……(张圣君)后于金沙溪大石上坐化,乡人立庙于金沙祀之(详旧志及通志)。
      这里进而可以得知,张圣君坐化之处和坐化后的神灵归宿之处一一那便是至今尚存的在龙潭岸上的金沙祖殿。文后括号内文字表名,在旧本县志及《福建通志》中还可找到更详尽的记载。
      《闽清县志》中,有关张圣君的史料,除了上述修志者的记载文字外,还在第105页录入明代闽清县令杨应晓、第109页录入清代进士黄登鲸的有关记载文字。
      杨应晓于明代万历年间被任命为闽清县令,他“至则询境內山川古迹,闻十五都广济岩有张圣君祠”,以后到实地察看过,并“书诸石为记”一一在石碑上刻下了游记。游记写道:
      “按邑志,张圣,永阳人,……后坐化于金沙里溪中之磐石上,神光夜发,屡著灵异,进士黄士诚闻于朝,封都天法主监雷三元普济大师……”
      里,是当时的行政名称。金沙属奉政乡辖下的“里”。这位县令的碑记,正好与民间盛传的张圣君“广济歇脚,坐化金沙”相照应。同时,还记载了张圣君被封为监雷法主的史料。
      清代进士黄登鲸的碑记,记述的是本县的白樟白云渡观音堂。碑文载:观音堂“中祀观音,旁奉三官,张真人、卢公祖师像、归震川三官庙,道家以天、地、水为三元,能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张真人讳圣,闽永福人,化身金沙(《福建通志》)。”
      杨应晓、黄登鲸,分别是明、清不同时代人,所记述的时间、地点、主要对象也不同,但是,或许他俩所据不同,或许同据于有关志书,即碑文中所载“按邑志”和括号内注的《福建通志》,都共同说明:张圣君在地方志上占据重要位置,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影响。更说明,张圣君坐化于本县金沙之说,为历代所采信。这里,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杨应晓碑记中所载张圣君被封为监雷法主的史料,是张圣君封号来历的唯一可知其出处的珍贵资料,由此可知现在各地,尤其是台湾普遍称“法主公”的由来。
在张圣君信仰文化中,德化县的石牛山也是影响较大的一个。石牛山与金沙两地,各有特点。石牛山以张圣君传说附丽于诸多的巨岩奇石中的自然景观为胜,如石凤、石掌、石脚迹等。肖形肖状。而金沙的张圣君传说,大多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如石壁犁圳、午时种茄、茅叶倒接水、红鳅鱼、智斗五鬼等等。两地相比,石牛山突出的,或者说偏重的是人为想像的主观成份,多地方风物传说。金沙的则是通过现实中发生的传奇事件,来体现民间民众中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理想。善男信女正是由此体现出来的张圣君信仰文化内涵而信仰张圣君的。这是金沙作为张圣君信仰文化发祥地特征主要方面。因此,正如民间普遍流传的《张圣君传》一文所记载:张圣君行将坐化时,“回光返照到金沙”,热土难离,落叶归根,选择金沙为坐化地,金沙民众为神灵归宿而建立祖殿之必然了。
      张圣君在闽清,特别是在金沙的传奇,激发了历代地方官员、社会名贤、文人墨客的激情,写下了许多相关的吟诵诗文。如,张圣君坐化之九龙潭,每至旱时,八方十邑纷至踏来,在此设坛祈雨,屡屡显迹。清诗人林诏赓著诗赞曰:“潭中喊得神龙起,君其恩泽感人深”。又如,诗人黄梦熊通过红鳅鱼传奇,抒发出了“痴心愿借神仙术,活遍人间涸辙鱼”的胸怀。明县令杨应晓则以更高的视点,认为崇仰张圣君是“存一善念以昭格之”,即通过崇德固性,而起到教化的作用。这些诗文,更进一步宣扬和升华了张圣君信仰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张圣君本传一道,永远载入史册,世代流传。
      以上资料表明:金沙是张圣君信仰文化发祥地,于史有据的张圣君坐化于此,受追谥封号于此,这正是金沙为其祖殿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明。
      既被载入志书,又被写进了号称“地方文献”的《闽都别记》。
      在民间文字资料中,最重要的当推自清代以来,历经多种版本印刷发行,现由福建人民出版发行的《闽都别记》一书。
      《闽都别记》煌煌三大卷,是全省神仙鬼怪传奇之集大成。该书的价值,福建人民出版社在书前的《出版说明》中明确指出:“……它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描写了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记录了大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地方掌故、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俚谣俗谚,以及方言土语等,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可补正史、方志的不足,是研究福建地方史和社会学及语言的重要参考资料。作为一部地方文献,它在这些方面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价值。”
      《闽都别记》被视为“地方文献”和资料性的作品。这种文体首先是在保持大背景、大事件、大情节的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的,那么,作者对张圣君及其祖殿作了怎样的记述呢?正是由于张圣君及其祖殿的重大影响力,吸引了作者。《闽都别记》第362、363两章节专门描写了张圣君在闽清活动的部分情节,作者对张圣君坐化,金沙祖殿的形成作了如下记述:
      ……(张圣君)一日坐化于溪边大石上,乡人以肉身建庙奉之。原名张圣,加一“君”字,香烟大盛。张圣君坐化之石,名仙人石,溪名演溪(县志载:“金沙溪亦名演溪”),石潭名九龙潭,现在闽清县十四都地方。遇仙之山,滚上滚下之草尽偃,锄去复生,仍偃如故,现在十八都名偃草山,白云寺在十七都地方,皆张圣君事实及遗迹也。
      这段文字,与《福建通志》、《闽清县志》所载一致,记载张圣君坐化于金沙九龙潭的同时,则进而写明“乡人以肉身建庙奉之”。肉身建庙,不就是祖殿吗!作者还强调“皆张圣君事实及遗迹。”
      另外,由南平溪源风景区管理所正式出版的《溪源峡谷》一书中的《五圣斗五通》一文,写溪源庵祀神萧公,也是“跑到闽清去请张公帮忙”。
      各地所有张圣君传说,特别关于张圣君坐化,祖殿的资料等,既被写进省、县官修志书,又被写入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文艺作品中去的,唯有金沙的资料。可见金沙在历史上,社会上的影响盖过任何一地的。是金沙祖殿“一炉香火传万家”。
由德化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写并公开发行的《德化文史资料·石牛山专辑》一书,也是在客观上为“金沙说”提供的重要证明资料。
      德化方面,是主张石牛山“石壶说”服务的。我们权且从“石壶说”的视角反观问题的真相,来说明客观存在吧。
      《专辑》第39页《章公圣君石壶显迹志》,据文中副题,可知是录自《八逞钱塘黄氏族谱》光绪丙午抄本的。这段简短的文字与张圣君坐化部分摘录如下:
      张公将别,谓(章公)真人曰:“尔在此成佛,我他日化身金沙……”
      “(章公)遂化佛于紫霄洞,而张公化于金沙,萧公化于蓦溪,英灵显赫于四方,即流传千古也……”。
      再看《专辑》第30页《萧朗瑞·章朗庆传说》一文,也是“张将离别,并告之‘尔在此成佛,吾化身金沙’……”
      《专辑》第34页《咒语》中,诗体文《张圣君咒》,也就是上文所提及的张圣君信仰者中普遍流行,且文字大约一致,各地基本认同的民间文字材料,德化《专辑》中该文末尾叙述到张圣君坐化时,原文是:“九龙潭头脱化身,……法身浮在龙潭面”,“法体即时塑宝像,威灵显赫镇金沙……漳州善信分香火,一炉香火传万家……”。
      坐化前夕,便是上面已引述的“回光返照到金沙”,经过坐化,还是“威灵显赫镇金沙”,同时,“一炉香火传万家”了。
      《专辑》第35页《张公法主咒语》,编者注明:这是从古到今石壶寺民间道场法师所用的咒语。这个开头便是:“香气沉沉透乾坤,应透福地金沙堂,金沙祖殿专拜请,张公圣君亲降临。”
      沉沉的香气,透着莫大的乾坤,但千万要透到与乾坤相比显得小小之金沙堂,同时,要到金沙祖殿“专”拜请,否则张公圣君就不“亲”降临了。从这些拜请咒语,我们可以看出道场法师对张圣君、对祖殿的敬重和拜请的虔诚郑重。
      以上这些叙述完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文字,便已直接明确地告诉人们:
      金沙祖殿就是张圣真君祖殿,又名金沙堂。正是金沙祖殿的一炉香火而传播万家的!
      各地法师道场拜请张、肖、连三君的咒语内容表明,关于张圣君坐化地及祖殿所在,是“众口一词”,如上述德化有“金沙祖殿专拜请,张公圣君亲降临”之语,福州亭江镇牛项及梅洋、磐石一带有“威镇金沙灵昭牛项”之语;由金沙本地法师世家广峰村学胜提供的拜请咒中,有“四十五岁阎浮世,九龙潭中脱化身,……金炉下嗣法弟子一心奉请,奉请金沙地上九龙潭中张公菩萨,唯愿此刻今时光降香庭”之语。而闽北的顺昌富文法师世家,现为十四世传人的懒兰良提供的当地拜请咒中,有“四十五年阎浮世,九龙潭头脱化身,……拜请福州府闽清县金沙地上九龙潭中玉封监雷张公法主先锋道场”之语。这里,地各一方,人不相识,然而历代相传,仍是如此一致。顺昌富文善信寻根问祖,几经周折,最后从法师拜请咒语受到明确引导,终酬夙愿。
      一份封建王朝时代的民间文件透出的信息,现存于金沙殿的清同治四年(1865)十境约据字,是祖殿历尽岁月沧桑而仅存的一份封建王朝时代关于张圣君祖殿的民间文件。由祖殿始建之时的檀越主、尤溪胡氏后人于前些年献给祖殿的,是当年负责祖殿管理的民间社团一一金沙十境理事会订立,并抄送尤溪、古田、南平等地协助祖殿管理的民间团体。因此同时有多种抄本。从《约据书》可以看出:①、金沙堂就是张圣君祖殿,约据中称之为“金沙堂圣君祖殿”;②、约据中称庙产“历宋元明清,安与住持掌管,”说明祖殿始建于宋,并得到历代社会的尊重,与地方志所载一致;③、约据中所列胡氏捐献田产之巨,说明了当时祖殿的规模、影响。胡氏所捐资产,还有胡氏谱记载为证。
      (二)圣君信仰文化交流、幅射的中心
      张圣君祖籍是永泰县月洲村。《永泰县志》与《闽清县志》有关张圣君的记载文字相同,也就是两县一致记载张圣君在金沙坐化“乡人立庙于金沙祀之”。同时,永泰县月洲村信众一向公认、尊重金沙祖殿,现有祖殿正中悬挂的“普济群生”的匾额,其上款即称“金沙祖殿”;下款则自称“月洲祖地”。便是两者关系和对金沙祖殿认同的证明。
      月洲祖地与金沙祖殿。在历史乃至今天,一直是张圣君信仰文化交流、幅射的中心。在历史上,尤溪、古田、南平各地大旱之时,不远万里,都来金沙祖殿和九龙潭上设坛祈雨,解放后虽屡予禁止,各地仍然以隐蔽的形式前来祈雨。目前来殿请香分灵的各地分殿,总计逾二百家之多。特别有重大意义的是,自1989年台湾颜尊仁、纪竹林、陈栋等人,为确定祖殿所在,不惜跋山涉水,到过德化海拔1800多米高的石牛山、石壶寺,又聘人为向导,终于来金沙考察后认定祖殿在此,随后便由以他们率领的圣德宮和谢连福、朱贵华率领的圣天宮等进香团,专程自台湾前来认祖拜祖请香分灵到台湾。由于祖殿所在地,在张圣君信仰文化张力作用下,金沙本地还形成独特的节庆——“游田了”,年年中稻插秧大忙过后夏至前、后三天之内,各村普遍举行张圣君出巡活动,出巡到田头、村间,以圣君威灵,督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灭虫除害。
      经年不断的请香、祈雨、“游田了”等项活动,在金沙形成了浓厚的张圣君信仰文化氛围,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无可比拟的。这正是神灵归宿之处,祖殿所在的特征。
      肉身塑像于祖殿,飞钟飞炉各地。《闽都别记》中载张圣君“一日坐化于溪边大石上,乡人以肉身建庙奉之”,与此相呼应的有金沙当地民众口头流传说法。相传,早年有乡人不时到祖殿张公象中剥取骨头,用以制汤治邪疾,竟至造成塑像多次崩塌再塑。光辉村老人严玉祥说:“当年七月二十三寿诞时,发现张圣君塑像损坏,露出内藏的骨骸”。商人黄为海说,是他“用红线将骨骸捆成一把,再塑时放进像内的”。退休干部严珠珠也可证明有这种传说的。
      在福州、三明、南平等地,都流传有金沙祖殿历史上曾飞钟飞炉到各地,从而在各地起建分殿,形成当地张圣君信仰活动的传说,这也表明了金沙与各地源流关系。
      以上列举,真可谓“竖看历史,横看内外”。这种经得起“竖看横比”资料,说明:唯有金沙堂,才是张圣君坐化地祖殿。
脚注信息
Copyright(C)2006-2013 中国张圣真君祖殿网(福建闽清金沙张圣真君祖殿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