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金沙堂的文物
位于福州市西部山区的闽清县金沙镇张圣君祖殿,又称金沙堂,文化积淀厚重。该堂主祀被称为农业保护神的张圣君。祖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现存正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修,清康熙年间重修。民国六年(1917)又覆以铁瓦重修。1992年被列为闽清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盛夏,我和三位省市作家曾应邀到金沙堂参观张圣君护农的“游田了”民俗活动,其规模声势之大,参加的信仰者之多,令人难忘。
今年三月初,春光明媚,福州市作家协会应邀组团赴金沙堂采风,我又参加了。采风团分配我写《张圣君遗留古迹谈》。但到达目的地之后,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再去详细察看金沙堂周边遗留的古迹,在这里只能谈谈看到的文物。
要说金沙堂的文物,首先要推大殿两侧的石狮柱。石狮造型古朴,线条简洁,柱方形,高约一米。虽然经过岁月风雨的洗礼,但柱上的字经描红后却十分清晰。这是宋绍兴二十九年的产物,距今已有840多年,见证了金沙堂悠久的历史。其次,在大殿右侧墙基有一块明洪武二十二年奠基石一块,高0.6米,宽0.29米。这是金沙堂重建遗留的古物。在上述奠基石下方还有一块残缺的募缘志石。现存的字分为7行,抄录如下(原文竖排):
崇祯癸酉年
缘首黄禹谟
住持僧海聚
募化善心
张仲贵仲荣
俞复应共舍
砌造宝座前廊
由上述35个字,可知这是一块神像“宝座”的“前座”。与奠基石原来并不同在一处。应当是重建时才叠在一起。明崇祯癸酉年即公历1633年,距今375年。这块志石也是古物了。可惜它已不全!我们只知道缘首、住持和三位的名字,无法从中了解更多的史料。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殿右边通道旁的一口石井“九龙泉”。从石井枷上的字得知是清嘉庆八年(1803)镌刻的。金沙堂地势比较高,这口古井,至少历经200余年,水源不断,清澈可饮用,这也是很难得的。
金沙堂还有下列文物:
一、清道光二年(1822)木刻《金沙祖殿玄坛杯谱》一块(0.74×0.15平方米),内27条签诗,现仍完好,对签谱学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二、清同治四年(1865),金沙堂十境代表与尤溪胡氏后裔订立的金沙堂财产《约据》(原件、纸质、手抄),从中可知该堂当时的财产。十境代表和主持的姓名,对人们了解140多年前该堂的财产、管理机构,以及如何传承很有帮助。
三、堂内收藏有民国六年(1917)铁铸瓦片(每片重6.1公斤)六片,反映了当地生产的铁砂质优,民众曾引水洗铁砂,铸铁为瓦这段历史。
此外,金沙堂内还有大量明清年代的大铁香炉、莲花座石、石柱础、石臼等。因半天采风行程匆促,未及一一细看。
总之,金沙堂的文物十分丰富,由于张圣真君祖殿管委会认真负责,现存的这些文物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可喜的。